观点丨电动汽车安全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近来电动汽车安全问题频发,引起全社会关注。记得当年马凯副总理多次强调电动汽车发展要爬坡过坎,安全就是当前中国电动汽车发展最大的一道坎。今年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创新联盟和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组织行业百名专家编制了《电动汽车安全指南》,从电动汽车生产的全产业链和电动汽车使用的全生命周期,提出保障电动汽车安全性的经验和办法。半年以来,各项措施正在落实中。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又联合中国23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和电池生产企业,发布《新能源汽车安全倡议书》,强调要从全产业链注重安全问题,要优化企业安全保障体系,要健全完善安全标准法规体系,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检测监控工作。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相信电动汽车安全问题可以大大改善并最终解决。
作为多年来参与电动汽车相关工作的业内人士,笔者坚信,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现就电动汽车安全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业界同仁和广大电动汽车使用者分享。
首先从国际经验看,电动汽车并不比传统汽车更不安全。近两个月,笔者专门到生产纯电动汽车比较多的两家外资汽车公司和一家汽车动力电池生产比较多的外资公司调研,他们都说,只要严格按照安全流程设计和严格管控制造质量,电动汽车的安全是有保障的。事实上现有数据统计表明,其电动汽车安全性高于传统汽车。通过对新闻报道的电动汽车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外国品牌传统大汽车制造公司的电动汽车安全事故很少,而新造车势力的特斯拉公司事故报道较多。由此也可以证明,电动汽车对于传统能源汽车有很强的技术继承性,传统造车的技术积淀与安全流程对于电动汽车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弯道超车,希望通过电动汽车绕过传统汽车的技术难点是不可能的。
第二,从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发生安全事故的频率来看,其安全性正在迅速提高。近年来,中国品牌电动汽车产销逐年快速增加,社会保有量的增长速度更高于当年产销量,而且社会保有电动车辆的使用年限也在逐年增加。所以,虽然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发生安全事故的数量每年在增加,但就发生安全事故的频率来看是明显下降的。笔者正在对于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制造企业就安全性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中发现,各企业对于安全问题的认识正在迅速提高,安全措施也在不断完善。
第三,从已发生的安全事故分析,多数可以找到明确的原因。有一些是设计缺陷,还有一些是材料更换未做足够的实验验证,还有就是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有磕碰,未能及时发现对电池包的损伤,更多的是在充电过程中未进行科学监控或对于监控发现的问题未给予足够重视。所有这些已发现的原因,厂家都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并汇总到《电动汽车安全指南》。从已有事故分析,还可以看出多数电池着火安全事故发生在充电过程和充电后一段时间。这并不是说安全事故仅仅是充电设施和充电流程的问题,而是因为充电过程是升温过程,各种安全隐患都更可能在这一过程发展为事故。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视充电过程的安全,重视通过充电过程监控电动汽车的情况。这一事实还说明,电动汽车在一般使用过程中是更安全的,这也是我国虽然频繁发生电动汽车安全事故,但造成人身伤害的极少。
笔者一直认为,传统汽车的动力电动化是大势所趋,中国重视电动汽车的发展,对于改善环境污染、缓解能源紧缺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也有重大的意义。对此应坚定不移。目前,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面临三大问题:成本、充电与安全。安全是当前最重大的问题,全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笔者建议:
第一,各生产企业,包括电动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电池等零部件生产企业、充电设施生产企业和充电运营企业,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注重安全设计和质量管控。根据国际大公司的经验,电动汽车整车企业需要把动力电池及材料、充电设备纳入供应链并按照汽车供应链的流程进行管控,对动力电池生产以及充电过程进行监控;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充电设施生产企业,都要建立车规级的管理流程,进行质量监控。另外,各企业要注重上下游之间的数据开放和技术合作,形成对生产过程中的全产业链和使用过程中的全周期的安全管控。
第二,电动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是电动汽车安全的责任主体。除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控外,还应重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控。当前要特别重视对已销售的电动汽车进行安全检查,充分利用召回制度,对用户负责。召回制度是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经验的结晶,是针对汽车这样的大宗、耐用商品,对于广大用户就油耗排放安全等法规性要求,进行全生命周期负责的独特的制度性安排。合理实施召回制度并不丢人,相反是企业负责任的表现。电池等零部件生产企业,理应配合政策企业,做好召回工作。
第三,广大电动汽车使用者,也应该适当了解电动汽车安全的有关规律,认真按制造厂家要求、按充电运营企业标准和流程,合理科学的使用电动汽车。
作者:董扬